投資型保單倒底好不好?
投資型保險是把保險連結基金的一種商品,許多業務員或是客戶會喜歡把他拿來跟去銀行購買基金作比較,事實上這兩種商品有很多本質上的不同,不太能夠直接這樣去做比較,不過在這裡我希望能夠用一個客觀而且專業的立場,去分析這個商品。
首先投資型保單因為有將客戶一部分的錢拿來購買保險,在專有名詞上叫做COI,也就是購買壽險的成本,很多保險業務員會企圖去迴避這一點,畢竟比起叫人投資、用錢滾錢來說,叫人購買保險總是比較困難的、也是比較容易遇到阻力的,因此業務員選擇了避重就輕,直接把投資型保單當作基金在賣,甚至是跟客戶說這個叫做買基金送保險。
而事實上這部份的保險功能,是從客戶所繳的錢當中去購買的,也就是客戶自己花錢買的,怎麼會是保險公司送的呢?這樣的解釋只是在企圖讓客戶誤以為他買的只是『純基金』。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,除非客戶繳錢完之後,永遠都不去看他的帳戶,否則他終究會發現事實的真相~那就是他花的錢有一部分是拿來買保險的,這也是為何投資型保單會曾經引起糾紛的原因。
所以,結論在於,如果一個人單純用想要投資獲利的角度來看,那麼購買投資型保單就不見得是個最佳的打算,然而如果想要在投資的同時,也購買一份保險,或者是說讓自己的壽險額度增高,那麼購買投資型保單就會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,甚至可以說是最佳的選擇。
其實平心而論,很多人都不喜歡買保險,就連我本身也不喜歡買保險,但是我依然買了保險,為什麼?因為很多事情不能光用喜不喜歡來決定做與不做,不是嗎?舉例來說,我們可能都不喜歡念書與考試,然而我們依然會去做這件事情,我們也都不喜歡吃藥與打針,但是當我們生病的時候還是會去做這件事情,為什麼?因為做這件事情雖然過程有些不情願與痛苦,但是可以幫助我們免除掉更大的痛苦。
讓我們來思考一件事情,雙親拉拔我們到大,花了大概多少年呢?我想最省最省起碼也花了五百萬以上,尚且還沒估計感情的價值呢,畢竟感情是無價的,那麼如果一個年輕人,如果他有收入的能力,也有責任感與愛心的話,即便他還是單身,也應該有奉養父母的孝心與覺悟,不是嗎?如果這個年輕人都順利的活的好好的,也許可以每個月拿個5000或10000回家,但是人生無常,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情依然常有聽聞,就如同張雨生與許瑋倫一般,那麼萬一發生這樣的事情的時候,這個年輕人就沒辦法繼續拿錢回家了,而他的父母親不但要負擔起感情上的創痛,同時晚年的生活在經濟層面上可能也蒙上一層隱憂。
而如果這個年輕人有500萬的保險,那麼當他發生事情的時候,起碼可以留下500萬給父母,起碼進到為人子女最起碼的孝道。
我剛剛舉的例子還只是用單身的年輕人來說,事實上如果一個人已經有了家庭、甚至還背負了房貸與車貸的壓力,那麼保險的額度應該要更高,這樣萬一這個人有了閃失,起碼可以留一下一筆錢照顧他的家庭,包含還清車貸與房貸,否則萬一家庭的經濟支柱之ㄧ倒下了,必然也會影響到償還房貸或車貸的能力,如果沒辦法償還的話,房子與車子都只能淪為法拍了。
這樣算一算,其實許多人的的壽險保額就算沒有個1000萬,最少也應該要有個500萬。
問題是台灣有多少人有500萬的保額呢?
就2007年9月份壽險公會的統計,國人的平均保額128萬,我想這是遠遠不足的,一條人命怎麼會只值128萬呢?別鬧了!
是故對絕大部分的人來說,壽險保額原本就還有需要調高的空間,因此透過投資型保單可以一次滿足兩個需求,當然是個一舉兩得的好方法。
當然有人會問,怎麼不去銀行開戶買基金,然後額外單獨跟保險公司購買純保險呢?問的好!因為目前因為預定利率下降的關係,購買傳統的保險都變得挺貴的,一個三十歲的男性如果要購買傳統壽險500萬的話,要花一年14萬左右才買的到,就算很有孝心,大概也不容易做得到,而如果用投資型保單的話,每個月只要繳個5000元就可以做得到,至於為何會有這麼大的差別,那是因為傳統保單與投資型保單的費率計算基礎上是不同,一個是用終身壽險,另外一個則是用定期險的費率去計算(有些甚至是用定期險的七折去計算)當然相較之下會便宜很多。
此外投資型保單還有很多其他的好處,諸如以下
可以用單筆基金的金額,購買多檔的基金,做到風險分散的效果。
合法節稅,可抵所得稅、免遺產稅。
轉換在一定的次數內可免手續費。
資產隱藏,不怕親朋好友來借錢、就連債主討債也不能強制扣押這筆資金。
專業人員的服務(前提是如果找對專業而且有服務熱忱的人)。
以上是我以一個對理財頗有專研的角度,對投資型保單做的客觀評論,如果有任何疑問,歡迎與我聯繫。
留言列表